5月11日,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MILAN.COM米兰中国引发强烈反响。
校党委书记 郭改英
办好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一件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高校马院实地调研,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近年来思政课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对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提出明确要求,为推进思政课建设展现新气象新作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擘画了蓝图。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在落实践行中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一是切实扛牢思政课建设政治责任。自觉担起主体责任,继续坚持把办好思政课作为领悟“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的鲜明体现,把讲好思政课作为思政教师的首要岗位职责,落实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三单”政策,改进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思政课建设的良好氛围。二是同步推进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开好必修课,精心打造选修课,让党的创新理论学在经常、融入日常,成为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精神力量。三是积极推动思政课建设改革创新。要发挥师范教育和地方文化优势,持续深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积极探索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的“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建强“马院”,建设“金课”,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思政课建设品牌。四是大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按照“六个要”标准,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培育力度,推行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与退出机制,不断优化“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体系,着力锻造一支乐教善教、潜心育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校党委副书记 张运礼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让我们备受鼓舞,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下一步,一要着力深化思想认识。深刻领会教育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重要论述,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树立“大宣传”“大思政”“大文化”理念,强化阵地意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使命;二要着力加强文化育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黄河文化、河洛文化,充分利用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优势,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打造系列“行走的思政课”,推动大思政资源共建、共享、共赢。三要着力深化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和洛阳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秘书长单位作用,深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实践创新,形成“机制共商、师资共建、备课共研、学生共育、资源共享”一体化育人共同体。四要着力打造思政课名师队伍。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充分激发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方法形式,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打造思政“金课”,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党委宣传部部长 杨会宾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站位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思政教育明晰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委宣传部将进一步发挥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牵头抓总作用,带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整合资源、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为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大思政力量。一是坚持把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同步推进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课堂教学、融入主题活动、融入文艺文化作品、融入实践体系,筑牢主渠道,夯实主阵地。二是持续发力思政课改革创新。深入挖掘学校思政教育资源,强化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打造更多更有中原风格、河洛底蕴、洛师特色思政“金课”。三是积极拓展多元育人场域。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起来,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实践大课堂结合起来,深化书院育人文化特色建设,用好“场馆+思政”教育模式,拓展“大课堂”,善用“云课堂”,建好思政课育人的“大磁场”。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吕鹏
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牢政治责任,围绕“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把思政课建设抓实抓好。要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要注重运用洛阳周边红色文化资源和洛阳市创新发展成果,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强劲的精神源泉;针对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行为习惯变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新兴媒体和文化创意的融合创新优势,推动传统思政课堂向形象化、生动化方向转变;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持续推动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让思政课“走新”更“走心”。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从加强理论学习、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师徒传帮带、以赛促教、开展业务能力培训交流等方面,注重对教师的培养,打造一支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吴胜锋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为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戮力齐心推动思政课建设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学院要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始终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党建团学等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讲好党的创新理论。学院要增强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同步武装的政治自觉,坚决做到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要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多种教学资源,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引领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魅力和实践伟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三是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要持续深化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协同,大力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活动等,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李发亮
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们应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是对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党的创新理论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在思政课建设中突出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时也要把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乐教善教,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不断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采用生动活泼、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潜心育人,结合鲜活的典型案例在思政课堂上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努力成为一名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不断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 张体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这也就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在“讲道理”上下“硬功夫”。第一,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啃原著上下硬功夫。这需要我们广大思政课教师沉下心、坐得了冷板凳,认真研究原著,打下坚实理论功底。第二,了解学生需求,在学情调研上下硬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这就需要我们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真正关注的问题是什么,他们的疑惑点在哪,他们的思想困惑点在何处?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提升讲道理的针对性。第三,结合时政案例,在鲜活性上下硬功夫。思政课具有极强的时政性,理论的鲜活性体现在与时政的紧密联系上,这需要我们在结合时政上下功夫。第四,关注课程设计,在改革创新上下硬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思政课建设要守正创新,这也明确了新时代我们思政课改革的方向所在。我们要在课程设计上下功夫,深入探究问题链教学、议题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勇于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 雒凯欣
作为思政课教师,要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水平,自觉担负起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首先,要用理论启发学生。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传播真理,以真理强大的力量引导学生,更要讲清道理、明晰事理,帮助学生解决思想迷茫、理论困惑、情感冲突,学会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等来抓住事情关键、找出问题重点、提升阐明事物规律的能力,助力学生成长发展。其次,要用情怀打动学生。思政课是触动心灵的课程,思政课教师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高度的理论信仰、执着的职业情怀、真挚的育人情怀,在课堂教学中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才能以情怀为媒介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真正的心灵沟通之桥,真正做到以情培根、用情铸魂。最后,要用实践带动学生。思政课教师要讲好新时代故事,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以身边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为题材,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