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文明教工】像大河奔流一样的青春——记MILAN.COM米兰中国生命科学学院教师张沛
时间:2021年04月25日 16:23,作者:文/王圣杰 蔡成章,信息发布/新闻中心

 

张沛,出生于 1989 年,2010 年 7月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学院生化学院生物科学专业。2013 年 7 月,他获得中国海洋大学海生院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也是在这段时间,他遇到第一位导师——杨艳,这位年轻的女导师手把手带他做项目,积累学术,也在生活上给予他诸多帮助。同年 9月,他继续留在中国海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读博的三年,主攻纳米医药、纳米材料,导师刘晨光教授带他深入到科研的世界里。相比于两位导师,张沛的初中班主任司运谱,一名经历过严重烧伤、练就了用左手板书的物理老师,于三尺讲台上的执着背影,更是在张沛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三位老师都是我生命的贵人,也让我觉得能与学生在一起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72a276ad7312351f9fd1848bfe89595

青春,与洛师初相遇

2016年9月,张沛来到MILAN.COM米兰中国生命科学学院任教。

他与洛师是有缘分的。博士毕业后,他本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到国外做博士后和留在国内。家的牵绊让他放弃奔往国外,而机缘巧合下,他的师妹告知他洛师的招聘信息。那是他看过的唯一的招聘信息。怀着对古都洛阳的向往,他来到了洛师。

但缘分并没有给予他轻松和舒适。来到洛师后,4年里,他先后承担18个班级共10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还承担着班主任的工作。“当时的压力确实很大。”那时候的他教学经验不足,需要花较多时间去备课,尤其是那些非本专业的课程。

面对前期繁重的教学任务,他的科研项目依旧不曾停止。两头兼顾并没有什么捷径,“硬扛”,他的声音似乎加重了些,就像这个动词所代表的分量,很结实,但也很沉重。

“在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时候,我就已经练就熬夜的本事。”持续熬夜到十二点,甚至凌晨,就是他那段时间的经历。“但我的底线是不影响学生的课程。”这句话说得不快不慢,很洒脱,仿佛习以为常。随着时间流逝,新课会变成熟课,各种流程也会熟稔,他便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了科研上。

我微微抬高头,打量起眼前这个还算年轻的老师。我距离他一米左右,但很难瞧出岁月在他脸上刻下的痕迹。似乎因为热爱青春校园,青春的气息便一直相随。

青春,“与学生在一起”

初到洛师,张沛与学生年龄相差不多,“我是2016年来的,他们也是,所以我们的交往并不是纯粹的师生,我更像学长一样。”新生军训,这个背着包、迎面走来的年轻小伙被新生当成了学长。随着交流的深入,“哦!原来你就是我们的班主任!”学生们这才反应过来。当班主任的那些年,他带的两个班的学生更爱叫他“沛哥”。

“我就是喜欢与学生在一起。”与学生在一起的时光,也是张沛教学工作中的快乐时光。每年他都会带学生去做野外实习,而地点,就在栾川县伏牛山的龙峪湾。领着学生爬山,张沛总要回头望望,怕学生掉队,也怕学生受伤。

“在这里我们能进行在校园难以进行的交流。”出了校门,他彻彻底底成了学生的“沛哥”,学生敢放开了跟他说笑,也愿意跟他倾诉衣食住行以及生活中的不如意。这让他仿佛回到了大学,那段跟同窗一起做实验、一起备战考研的日子。

去年,张沛班上一个学生在校外兼职,中间出了点岔子。老板一口咬定这个学生偷拿了钱,不给她发工资。后来事情闹大了,警察也来了,围观的人多了,涉世未深的孩子哪见过这种场面?学生急哭了,慌乱中把求助电话打给了张沛和另一位老师。两位老师出面,事情解决了,这个学生的心才收回来,得以安心准备考研。考研是学生的大事儿,兼职只是学生的私人小事儿,然而不论大事小事,只要是关于学生的事,就都是张沛的心头事。

转眼四年,他的第一批学生迎来了毕业,也面临着考研。然而,突来的疫情却打乱了所有的节奏。迫于形势,考研的复试在线上进行,“这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有些问题并不能像以前一样面对面地聊,效果也不好。”即使如此,他每天都要联系三个学生,询问当天复试的情况,有时候一天要联系十几个学生。有些情绪低落的学生,更需要他单对单地打电话去劝慰。

于瑶瑶是张沛指导的一名学生。报考暨南大学的于瑶瑶面试失利,在张沛的帮助下,成功调剂,顺利被上海海洋大学录取。双节(国庆中秋)前,张沛收到一盒“没有署名的”月饼。“老师,没想到现在快递这么快,本来想着八月十五到,没想到提前到了。”八月十四,张沛收到了这样一条简短信息。

“我一直觉得班主任是能更好地跟学生沟通的一个桥梁,至少有事情的时候,他们知道,他们上头还有一个大哥哥可以帮他们出谋划策。”这是张沛对班主任的理解。

“创青春”河南省一等奖和三等奖一次、“挑战杯”河南省二等奖两次以及“互联网+”河南省二等奖两次和三等奖一次,这是张沛指导过的 7 个团队参加各类生物竞赛获得的荣誉,也是属于他的荣誉。

第一次参加的竞赛,是他带领2014级学生参加的“挑战杯”。因为是第一次带队参赛,这位年轻的“学长”老师带着四名学生,从早熬到晚,选择服装、设计 PPT 背景与动作、购买材料以及初步完成后的检查,他们每个人都全程在线,没有人掉队。而给他印象最深的不是最后获得的省二等奖,而是一个有绘画特长、名叫王婷的学生,在没有准备包装盒而第二天就要展示的紧要关头,这个学生不声不响地熬了一宿,将好多种纸盒裁剪拼接,终于将包装盒做了出来。张沛站起身,拿起桌子上一个精致的绿色纸盒让我们看,“这个纸盒已在这里保存了三年。”

2019年春天参加“创青春”的经历,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插曲。在比赛已正式开始的紧要关头,准备上场的学生突然发现事先准备的U盘里的PPT打不开了。心急如焚的学生,马上打电话给已回宾馆等好消息的张沛。张沛也急了,重新拷上一份,开车就往现场赶,他怕学生的辛苦、努力付诸东流,更怕学生们会失落。“ 还好在他们上场前几分钟赶上了。”更让他高兴的是:那次的比赛他们拿了第一。

4 篇SCI论文、5篇中文期刊论文、4篇在投论文,这是他过去三年指导学生写作论文的成绩。对于学生来说,尽管每一次实验结束,在处理结果后都会写论文,但要发表论文,仍要下功夫查阅大量文献、归纳整理资料。多给学生一些指导,他们在论文发表上才能从无到有。

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张沛发现了这样一名学生——“看书看得进去”的胡金玲。“我让她作一个汇报,头天说,她第二天上午就把PPT做好发给我看了。”这让他发现对做实验兴趣不浓的胡金玲可能更适合写文章。于是,张沛给胡金玲一个“写文章”的任务:向《药物分析》投稿。两个月的钻研、创作、修改,文章发表了。张沛从桌前的书架中抽出了那本杂志,指着目录“推荐文章”中胡金玲的名字,是紧跟在“张沛”两个字后面简简单单的三个字,但在张沛眼中,我读出了他为人师的那份自豪。

P图

青春,奔涌不息

张沛告诉我们,他科研的大方向是解决疑难杂症,如糖尿病、癌症。而他也深知自己穷极一生也难以攻克,“几个我,几代我或许可以。”所以他很钦佩“感动中国人物”黄大年,觉得一个人可以把生命奉献给一个事业,是件了不起的事。他说,他现在还做不到,但他一定会去做。于他而言,科研也是一辈子的事。

很难想到,一个专心于教学与科研的教师,业余生活也很丰富多彩。“我的兴趣很广泛的。”他告诉我们,“我从五岁开始踢球,踢了二十五年。”我诧异,二十五年的坚持何其可贵,我见过太多中途易辙的人,也只有坚持过才明白它代表的意义。这份坚持,让踢球成为他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时候,他会看着球赛入睡,暂时忘记匆忙和辛苦。

2019年初,他报名参加学校工会举办的“名师书法班”,开始认真学习书法。他指向桌子左侧的水写布,“我也练过半年的书法。”现在他已经抽不出时间,只是偶尔提笔。张沛也爱看书,说起《万历十五年》,他印象最深的是极具风骨的海瑞。“过于偏激,与整个环境格格不入。”他也能批判地看待书中的人物,在生活中走出自己的路。

“我不在乎‘教学能手’之类的称号,我只希望学生愿意听我的课,对我的印象不是‘那个男老师’。”这个立志要与学生在一起的老师,又一次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深深信服。

他那像大河奔流一样的青春,日夜不息,波涛翻涌,也在入海后深邃、平静。(图片由本人提供)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洛阳市伊滨区吉庆路6号
邮编:471934
帮助
建议采用ie8以上
chrome、firefox、Safari5+浏览器
360、腾讯浏览器采用极速内核
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